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大发app唯一官网入口 > 新闻动态 > 刘策成暗中掩护毛泽东脱险,建国后写信求一份工作,主席破例安排
刘策成暗中掩护毛泽东脱险,建国后写信求一份工作,主席破例安排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6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15

刘策成在日记里这样评价毛主席:“润之这个人,年轻时就很有冲劲,想法特别独特,真是个难得的天才!”

刘策成是个什么人呢?他是同盟会的老资格成员,是给毛主席讲课教书的老师,还曾经救过毛主席的命。

毛主席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,谈到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经历,他说:"那时候,我的政治观点慢慢有了雏形。"

刘策成曾经在那个年代做过毛主席的授业恩师。

【毛主席的授业恩师】

刘策成,原名刘武,策成是他的字。不过相比刘武这个本名,他更乐意大家叫他“策成”。

1883年3月,刘策成先生来到这个世界。从年轻时研究《庄子》开始,这本书就注定要陪伴他走过漫长的人生旅程,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随后,刘策成远赴日本求学,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感召,毅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。

他与孙中山、黄兴、蔡锷等民主革命家关系亲密,并积极投身于推翻袁世凯的统治卖国独裁的行动之中。

1914年,刘策成带着他的学生们秘密收集武器弹药,准备在紧要关头发动武装起义,对抗袁世凯的暴政。

可这事没瞒过湖南督军,他很快察觉到了。于是,幕后主使刘策成被当场抓获,直接关进了大牢。

袁世凯眼里,策划起义是重罪。刘策为了保住学生,甘愿承担全部责任,结果被判死刑,准备秘密处决。

刘策成的教学水平和待人接物都广受赞誉。当他被逮捕时,大批学生纷纷罢课,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袁世凯政府行为的不满。

当时,曾在云南担任都督的蔡锷听说刘策成被判死刑,立刻出面为他说情。经过各方面的努力,袁世凯最终改变了主意,把死刑改判为15年有期徒刑。

袁世凯去世后,刘策成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获释。这位因反对袁世凯"卖国称帝"而闻名的英雄,一出狱就受到长沙上千百姓的热烈迎接,大家纷纷走上街头为他欢呼。

蔡锷曾高度评价刘策成,说他"宁死不屈,对祖国的热爱溢于言表"。1916年,在方维夏的引荐下,刘策成来到湖南第一师范,担任历史教师一职。

从这一刻起,刘策成与毛泽东的交往正式展开,一段特别的缘分就此开启。

湖南第一师范对毛主席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在这里读书时,毛主席遇到了方维夏、杨昌济、徐特立等一批思想开明的老师,他们的教导对毛主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
1916年,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,听说历史课换了新老师,叫刘策成。这位老师可不简单,他是反对袁世凯的杰出人物。毛主席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很想了解这位新来的先生。

1915年,当袁世凯接受了日本政府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"二十一条"时,毛主席对袁世凯的所作所为感到极为反感。

他曾经发出这样的呐喊:"五月七日,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日!作为学生,我们该怎样洗刷这个耻辱?"怀着这样的信念,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救国救民、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。

出于好奇,毛主席亲自去听了刘策成的第一堂课。他想近距离观察这位老师,了解他的为人,看看他的见解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启发和提升。

刘策成站在讲台上,他没有像毛主席预想的那样穿着中山装或教师服,而是穿了一身地地道道的农民衣服。

要是有人因为刘策成穿着普通就小瞧他,那可就大错特错了。他上课特别有意思,而且从来不用带课本,因为所有历史知识都在他脑子里装着呢。

刘策成讲历史生动有趣,不像课本那么枯燥,这让年轻的毛泽东对他非常敬佩。直到1918年毛泽东毕业,两人才暂时分开。

毛主席当时完全没有预料到,刘策成会在自己人生的重要时刻一次次伸出援手。

【毛主席的救命恩人】

1920年,湖南的新闻机构牢牢把控着舆论风向,同时教育体系也遭到严重破坏,这些因素导致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地难以推广,传播几乎完全受阻。

就拿《湘江评论》这份报纸来说吧。那时候,由于它传播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观点,湖南的督军张敬尧一直从中作梗,最终导致《湘江评论》被完全禁止发行。

湖南成功赶走张敬尧后,毛主席意识到,必须立刻行动起来,通过文化宣传和教育改革来改变现状。

为了让更多追求进步的年轻人了解马克思主义,毛主席在长沙联合湖南教育界、新民学会成员以及一些新闻界人士,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“文化书社”的机构。

然而,办书社和维持运营都需要不少钱,毛主席刚起步时手头并不宽裕。为了解决资金问题,他费尽周折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刘策成帮忙。

刘策成辞去教书的工作后,正式踏入官场。他先后在浏阳和衡山两地担任县长职务。虽然职位不高,但他始终尽心尽力为当地百姓谋福利。

这天,人称“刘青天”的刘策成意外收到了毛主席的来信。信里,毛主席向他开口借钱,说是文化书社快撑不下去了,急需资金周转。

刘策成一听这事,二话不说就伸出了援手。他赶紧找亲戚朋友帮忙,东拼西凑给毛主席筹到了300块大洋,让毛主席在最艰难的时候有了着落。

提到救人性命,毛主席在长沙的那次惊险逃生绝对值得一提。

1921年7月,毛主席在上海开完中共一大,随后按照组织安排回到湖南,负责指导那里的工人斗争。

1922年,当时担任湖南省省长的赵恒锡被调去负责湖南省水警厅的工作,他对毛主席带领的学生和工人运动感到非常担心。

第二年,刘策成的儿媳是赵恒锡的侄女,赵恒锡很看重刘策成在老百姓中的名声,就把他调到湖南省,让他当上了警察厅厅长。

这本来是个好差事,但赵恒锡认为,刘策成以前教过毛主席,肯定非常了解毛主席的日常习惯。

因此,在一次军警联合会议上,他指派刘策成负责逮捕毛主席的行动。赵恒锡认为,刘策成教过的学生遍布各地,应该不会与警察厅厅长的职务产生冲突。

但他并不清楚,毛主席其实是刘策成最引以为豪的学生。当刘策成听说毛主席已经开始组织工人运动时,他既感到高兴,又觉得非常为难。

刘策成心里琢磨着,既要给赵恒锡一个说法,又不能让毛主席陷入险境。他灵机一动,找来自己在警局的可靠手下,让这个手下安排他信任的弟兄去给毛主席传递消息。

两个手下大半夜赶到毛主席住的清水塘,结果扑了个空。他们赶紧又跑到仓后街的湖南工团联合会,总算在那儿找到了毛主席,当面把这份紧要消息交到了他手上。

得知这个消息后,毛主席考虑到老师的处境,马上组织人员撤离。刘策成发现毛主席已经离开,立即下令在长沙城里展开大规模搜查。

搜捕行动注定一无所获,这些举动不过是用来迷惑赵恒锡的视线。在刘策成的掩护下,毛主席成功逃离险境。赵恒锡虽然有所觉察,却已经无力改变局面。

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刘策成离开重要职位,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。

【刘策成的求职申请】

1949年10月1日,新中国成立了,刘策成听说毛主席当上了国家主席。

与街上兴高采烈的群众相比,刘策成更是喜出望外、情绪高涨。他飞奔出家门,逢人便喊“果然如我所料!”

他早就意识到毛主席"从小胸怀大志,年轻时就才华横溢",是带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领路人。正因如此,他才会一次次伸出援手,全力支持毛主席,帮助他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稳健、更长远。

1950年8月,刘策成给毛主席寄了一封信。在信里,他明确表达了自己想要实现的三个目标。

首先,我盼着能和老学生们重聚;其次,我想弄清楚当官时留下的土地和财产该怎么处置;最后,我希望毛主席能给我安排个合适的岗位。

很明显,这是一封“求职信”。但这封信却让毛主席感到为难。作为国家主席,毛主席要亲自安排一个人的工作,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。

一旦开了这个头,往后就很难收得住,还会惹来别人的闲言碎语。共产党人向来注重清廉正直,所以毛主席对这类事情向来不待见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毛主席工作异常繁忙,每天都有大量事务需要处理。即便有人想找他汇报工作或见面,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。偶尔有人能见到主席,大多也只是简单打个招呼,匆匆聊上几句。

8月16日那天,他提笔给恩师回了封信。信里说,土地财产这些事农会会负责处理,至于刘策成找工作的事,也不用劳烦主席亲自过问。

刘策成确实有真本事!毛主席建议他去长沙找省长程潜,靠自己的实力争取一个职位。

收到回信的刘策成虽然有点失落,但他明白主席的难处。所以跟程潜简单提了一嘴后,就没再追问这事了。

唯一遗憾的是,我写的那本书,当时忘了请毛主席帮忙出版推广了!

1937年,刘策成因公开支持国共合作抗日,惹恼了蒋介石,被迫离开政界,返回校园当了一名语文教师。

那时候的学生都在学一本叫《庄子集内解》的书,但刘策成之前深入研究过《庄子》,很快就发现这本书里有很多地方说得不对。

文化人对文字讲究得很,总是追求精确严谨。因此,刘策成专门写了一本《庄子集解内篇补正》,对原有的《庄子集内解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。

毛主席在信里对刘策成用了很多尊敬的词,说明他一直没忘记这位老师,可刘策成还是有点失落,因为他能感觉到毛主席不太愿意去北京。

刘策成花了半年时间找程潜帮忙安排工作,但始终没结果。他心急如焚,一心想着报效祖国,于是在1951年5月,干脆直接跑到了北京。

他原本是来找工作的,但到了北京后,刘策成因为准备不足陷入了困境。眼看着钱快花光了,工作也没着落,他只好第三次提笔给毛主席写信求助。

毛主席在中南海处理公务时,看到自己已经68岁的老师如此焦急,他也不好意思让老人家再回老家去。

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困扰,毛主席没有亲自出面迎接,而是吩咐下属妥善安置远道而来的刘策成,并且明确要求所有花费不能动用公家资金,必须全部由他个人的收入来承担。

为了让刘策成彻底解决后顾之忧,毛主席特意找了周总理,请他为刘策成安排一个既能维持生计又不用太操劳的工作。

周恩来总理对刘策成有所耳闻,郭沫若等文化名流经常称赞刘策成所著《补正》一书,认为其考证严密,学术价值非凡。

后来他跑去政务院,要了个文史研究馆的职位。这活儿挺适合刘策成的,他可是出了名的"活历史",正好能让他大展身手。

刘策成的收入虽然不多,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是够用的。他在宾馆住了三十多天,终于收到了政务院发来的任职通知。

刘策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。他不仅能再次完善自己的《补正》,还能通过这份工作继续为国家做贡献。
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


大发app唯一官网入口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